牛羊肉泡饃——西安古文化的結晶和瑰寶(一)
——西安“坊上人”清真飯莊總經理 劉西艷
牛羊肉泡饃作為秦地的名小吃,在陜西被稱為三秦第一碗、三秦一絕、天下第一碗。我們“坊上人”飯莊經營的牛羊肉泡饃還被評為了“中華名小吃”。牛羊肉泡饃以其料重味醇、湯鮮味濃、饃筋光滑、營養豐富、回味悠長,不但受陜西人的厚愛,也深受全國人的喜歡,連一些外國名人、總統到西安,也要品嘗牛羊肉泡饃。陜西西安的黨政要人招待外國友人、國家領導,也無不用牛羊肉泡饃。早在五十年代,牛羊肉泡饃就進了國宴。一個小小的牛羊肉泡饃竟然轟動世界,外地人、外國人更是把“羊肉泡饃”與世界第八大奇跡“兵馬俑”相提并論,似乎到西安不看兵馬俑,不吃羊肉泡就不算到西安。羊肉泡、兵馬俑、秦腔并列為西安新三大寶,讓陜西人、西安人引以為豪。
陜西的牛羊肉泡饃在陜西西安眾多名小吃、名餐飲品種中為什么能一花獨秀,如此風靡,其奧秘何在,對許多人似乎是一個謎:
謎一、牛羊肉泡饃作為一種回民餐飲,清真小吃為什么不出在回民集中的寧夏自治區,青海、北京等地而出在陜西西安。
謎二、牛羊肉泡饃為什么能久盛不衰,人們百吃不厭,越吃越愛吃,越吃越想吃。
謎三、牛羊肉泡饃在做法和吃法上,為什么那么復雜、講究。
結論是什么,概括起來只有兩個字——“文化”,濃烈的地域文化。
應該說,牛羊肉泡饃確實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文化積淀,這與西安這個千年古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,甚至可以說,牛羊肉泡饃只能誕生于古都長安,而不會誕生在別的地方。在這里我們把牛羊肉泡饃放在古長安的大文化背景下加以分析,就可以知曉。
長安自古帝王都,西安,古稱長安。她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,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。對中國頗有研究的一位外國專家曾這么說過,看十年的中國到深圳、看百年的中國到上海、看千年的中國到西安。這話說的不錯,西安確實是以古而聞名于世。
世界有四大文明古都,西安是其一,羅馬、開羅、雅典這三大古都與西安相比,也許西安更有魅力。從距今10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到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跡,都在西安留下了它的遺跡和印記,在悠久的中國歷史長河中,周、秦、漢、唐等13個朝代都在此建都,建都長達1000年以上,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最。
在西安幾乎縣縣有陵,鄉鄉有古墓,僅在西安渭河以北的五陵原上就有72座帝王陵墓,這一座座陵墓都記載著一段歷史,一個故事。有人說在西安隨便挖個坑,就可能有價值連城的文物,這雖然是笑話,但它足以證明這個城市的古老和地下文物的豐富。
豐富的古文化,久遠的史前文明,使西安在中國,在世界的文化史上,特別在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頁,人們研究中國不能不研究陜西、研究西安,她的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,也為中國的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。牛羊肉泡饃誕生在古長安,不但是歷史的必然,也給這種飲食本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神密的文化色彩,人們在西安爭先品嘗牛羊肉泡饃,也是試圖從牛羊肉泡饃中破譯西安這個古都和古文化之謎,了解西安這個古老而文明的城市。
在西安古老的、豐富的文化中,飲食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面。有人戲言,中國文化實際上是“口”文化,吃文化,這話雖失之偏頗,但也不無道理,幾千年以來,陜西人也即秦人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用勤勞的雙手開辟出渭河兩岸的肥沃土地,創造了西安一帶最早的人類文明、人類文化,成為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搖籃。而在人類文明、人類文化中,飲食文化是最早被創造的。
人類要生存,首先要吃,吃既是一種生存的方式,又是一種文化形式的創造。飲食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一塊基石。
民以食為天,普通的臣民要吃,歷史上的君主帝王更是在自己的飲食上大做文章。西安是十三個朝代的建都地,十幾個朝代,七八十個帝王在這里吃了一千多年。那時候最優秀的廚師云集長安,最優質的原料從全國各地運往長安,臣民為了取悅皇帝,伺奉國君,也無不攪盡腦汁,創造飲食文化,進貢皇帝、國君。牛羊肉泡饃過去就是以禮饌,即進貢皇上的飲食發明的,所以牛羊肉泡饃有悠久的歷史,古時稱羊羹,宋代大詩人就有詩:“隴饌有熊臘,秦烹惟羊羹”。而羊羹的歷史最早可上塑到公元前11世紀,那時也被列為國王、諸候的禮饌。
西安又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早向外開放的城市,特別是在盛唐時期,西安曾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,以西安為起點的古絲綢之路,既把中國的飲食文化、唐飲食文化傳播到國外,同時又把外域的飲食文化引入長安,帶到中國,使西安的飲食文化更為豐富、發達、兼容。西安目前的一些飲食名食,也無不帶有明顯的外域痕跡,如牛羊肉泡饃的餅,就是吸收胡人的胡麻餅的經驗,有很濃厚的阿拉伯國家痕跡。
牛羊肉泡饃所以成為西安回民的飲食,也有它的歷史原因。西安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,尤以回民較多,目前在西安居住的回民就有十萬人左右,而且他們在西安居住悠久,居住集中,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回民居住區。大多依清真寺而居,在西安又稱“坊上”,西安人把回民又稱“坊上人”。西安的回族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,也創造了富有西安特色的穆斯林文化和清真飲食文化。
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,伊斯蘭教就傳入中國,當時伊斯蘭教的傳入通過兩路,一是水路、海路,即從廣州、泉州、杭州登陸,一部分人在那里定居,一部分人到了長安。另一部分是從西邊的陸路即新疆一帶進入中國,這部分穆斯林進入中國后直入長安,也有在蘭州、西寧定居。大量的穆斯林的進入,不但帶來了伊斯蘭文化、伊斯蘭教,也帶入了伊斯蘭飲食文化。
清真萊過去稱為回回萊,回回菜與回回族的形成一樣,受到伊斯蘭教的很大影響,伊斯蘭教認為,人的日常飲食,不僅是為了養身,而且還要利于養性,因而主張吃佳美合法的食物。加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先祖多飼養牛羊、駱駝,而不養豬,所以伊斯蘭教經典中明確規定“禁食豬肉”,除大肉外,凡兇狠、食肉、性情爆躁的動物,諸如虎、狼、豹等和無鱗的魚也不能吃。
秦人善吃牛羊肉,回民不吃大肉,西安的回民在秦人古代的羊羹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,特別是加入了胡人的餅,也就是今天的饦饦饃,這就成為牛羊肉泡饃的基礎和原型,開始是單吃,即吃餅,喝羊肉湯,后來又把餅泡在湯里吃,最后形成先掰饃,后泡饃,即陜西人所說的冒饃,也即現在的吃法。但是直到現在,原始的吃法還保存著,即牛羊肉泡饃四種吃法中的單走,也即湯饃分離,吃饃喝湯。
牛羊肉泡饃在吃法和做法上都十分講究,可以說在我國的飲食品種中,是最為復雜,最為特殊的一種,從熬湯煮肉(不說前期的剔骨選肉)到一碗香噴噴的羊肉泡放到桌上,有近百道手續。泡饃中有幾十種原料,整個過程需要近20個小時。光前期熬湯就要5個多小時。牛羊肉泡饃不但講究煮肉熬湯、烙饃等工藝,而且烹調、食用方法也別具—格,首先要求食者將饃用手掰成小塊,而且越小越好以便入味。過去回民中善吃泡饃者都是頭天晚上就把饃在家里掰好,要掰一兩個小時,第二天早餐再拿到店里讓泡饃師去煮。饃掰好后交給肉案廚師根據顧客要求切肉,如肥肋、腱子、蹄筋等,然后加大蔥、蒜苗、粉絲,再交給泡饃師看饃定湯,逐碗烹制,吃時配以糖蒜、辣椒醬、香菜、別有風味。
泡饃做法有四種,分別為干泡、口湯、水圍城、單走。主要區別在于湯多湯少或無湯,食時選定方位。講究蠶食,切忌攪動,以保持鮮味,保持原氣。吃完泡饃服務員會送上一碗精制的高湯,飲用后更覺濃香溢口,神清氣爽。在西安,不論春夏秋冬,在星羅棋布的大小牛羊肉泡饃館中,人們拿著專為牛羊肉泡饃而烙的“饦饦饃”,邊掰饃邊閑談(陜西人稱為諞閑傳),饃煮好后就著糖蒜,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細品味著,冬天吃得全身發熱,夏天吃的滿頭大汗,但吃完之后全身通泰,身輕氣爽,實在是一種難得的美食享受,也成為西安一道亮麗的飲食文化風景線。
牛羊肉泡饃本身是一道亮麗的飲食文化風景,而在牛羊肉泡饃的做法上,本身就能體現出一種文化。比如工藝考究的饦饦饃,它要求“虎皮、鐵圈、菊花心”,烙出的饃要求:“色白不生,皮黃不焦,入湯不散,酥脆生香”。掰饃更是一種文化,烹制泡饃前,就餐者要用手自己掰饃,一個圓圓的饦饦饃,經過掰(掰成小塊),撕(撕成薄片),掐(掐成碎塊),抖(抖落均勻)等程序,將饃掰成黃豆大小的碎塊,整個掰饃的過程叫外地人就要學半天,吃羊肉泡飯來張口,坐以待食是不行的。
在具體吃法上更是一種文化,比如羊肉泡饃四種吃法中的“水圍城”,其選造型就十分美觀,很有文化,講究寬湯大煮,中間是饃、肉、周圍湯汁環繞,故稱“水圍城”,一位著名的詩人寫道“饃似白玉碎塊凝成山,湯似濃濃的海水,水圍山,山傍水,那兩塊肉卻是兩塊罕見的褐色巖石,蒜苗是點綴山巒的綠悲翠,粉絲不知是那位仙女撤下的一團水晶鏈,縷縷熱氣使山水蒙上一層云嵐霧靄的色彩,而其味更是回味無究,終生難忘!
吃羊肉泡用的大碗,大得叫外地人看了害怕。那碗也是一種文化,金邊、細瓷,陜西人粗獷、膘悍,吃飯用大碗,一碗就盛夠,從不要第二碗。羊肉泡吃一碗飽一天,也很適合陜西人的性格!叭f秦人齊吼秦腔,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”,這是賈平凹先生對陜西人的評價,平凹先生也很愛吃羊肉泡,陜西的名人、文人幾乎都愛吃羊肉泡,也都寫過羊肉泡。也是因為羊肉泡文味很濃,很有文章可寫。
總之,牛羊肉泡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杰出代表,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它已超出了飲食文化,而形成一種地域文化,風俗民俗文化,民族文化,宗教文化。所以我以為吃牛羊肉泡饃是吃文化、吃歷史、吃民族、吃風俗,你到了西安吃一碗羊肉泡,也就了解了西安的許多。
| 坊上人史話 | 坊上人風俗 | 坊上美食 | 坊上名人 | 坊上人飯莊 | 坊上藝術 |
版權所有© 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飲有限公司 (陜ICP備05003039)
坊上人飯莊文景店 地址:西安市經開區鳳城九路文景小區西區 電話:029-88482662 88482663
坊上人飯莊商業步行街店 地址:西安市高新區電子園步行街1號 電話:029-88222668 88482319
坊上人飯莊紫薇田園都市店 地址:西安市高新區紫薇田園都市商業走廊1號 電話:029-88171510 88171520
網址:http://www.famouswang.com
http://www.famouswang.com.cn
E-mail:fangshangren@fangshangren.com